來源:齊魯晚報
2022-08-26 14:50
發表于山東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尤其是高學歷人才一直是各城市和地區爭奪的焦點。作為教育大省的山東,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9.5萬人,同比增加13.5萬人。隨著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的確定,那么其留存現狀究竟如何?齊魯人才網基于網站2022屆山東省駐魯高校畢業生就業樣本抽樣調查(涉及129所高校153697名畢業生),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高校畢業生群體提供就業決策的參考,也為政府進一步鼓勵和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提高經濟發展效率,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提供可資借鑒的實證依據。
“留魯”率逐年提高,2022屆近九成畢業生“選擇山東”

如上圖所示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中,留在山東省內就業的畢業生占比為87.37%;流向省外就業的占比為12.63%。同比2021屆駐魯高校畢業生流動情況,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省內流動占比增加了1.33%,對比2020屆畢業生數據增加了4.7個百分點。駐魯高校畢業生省內留存狀況已逐漸趨于穩定并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隨著“搶人大戰”的持續升溫,各地對于年輕人才尤其是對擁有高技能、高學歷的應屆畢業生爭奪愈發激烈,“送錢送戶口”的人才政策已基本淪為“常規操作”,因此當地政府的“雙招雙引”,一定程度上也將影響畢業生的留存與否。除此之外,受疫情影響人才流動活性較往年有所下降,因此越來越多的駐魯高校畢業生選擇留在省內就業。
山東籍畢業生普遍“戀家”,非山東籍畢業生“留魯”已超3成

通過調查發現,返回流動(學生為就讀大學而發生了由生源地到高校所在地的流動,畢業后又從高校所在地返回生源地就業)已成為不少畢業生流動的首要選擇,因此非山東籍駐魯高校畢業生留存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山東省對于外來人才的吸引程度。如上圖數據所示,山東籍駐魯高校畢業生普遍選擇留在省內就業,其留存率高達92.21%;而反觀非山東籍駐魯高校畢業生留存數據可見,選擇省內流動者占比不足四成,僅為32.07%。由此可見,山東省已做好對于本土人才的留存工作,但對于外來人才的吸納留存仍存在短板。
大專畢業生留存率最高,近9成博士選擇省內就業

如上圖所示,專科畢業生省內流動占比為93.22%,省外流動占比為6.78%;本科畢業生省內流動占比75.97%,省外流動占比為24.03%;碩士畢業生省內流動占比為79.34%,省外流動占比為20.66%,;博士畢業生省內流動占比為88.64%,省外流動占比為11.36%。綜合來看,越來越多高學歷畢業生選擇留在省內就業。
通過發展“5+5”十強產業,調整山東偏重的產業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2022年全省十強產業增加值占比已達到60%。山東省相關行業也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也使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由生產制造型向創新研發型轉變,進而加大了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省內高學歷人才的留存情況。其次山東省出臺的《山東省重點人才政策清單》再次瞄準高學歷人才,也為山東省高學歷畢業生的留存添磚加瓦。
“頭部效應”凸顯,近半數畢業生青睞“濟青煙”

從16地市2022屆市場化駐魯高校畢業生青睞排名來看,濟南(18.77%)、青島(18.01%)、煙臺(10.22%)、濰坊(9.48%)、濟寧(8.82%)是畢業生省內流向最多的5個城市,共占流動畢業生總數的65.3%。而以濟南、青島、煙臺為代表的山東省頭部城市,對于畢業生的吸引力最大,共計吸引了47%的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
濟南、青島兩市作為我省“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除經濟優勢和當地產業結構外,兩地作為省內高校聚集地,兩市2022屆畢業生數量也名列前茅。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前期流動(學生從生源地流動到高校所在地就學,畢業后就留在高校所在地就業)也成為不少畢業生就業的選擇,因此兩地畢業生流入量大幅領先省內其他城市。
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人力資本積累是促進流動的重要因素。廣大畢業生應努力提升自身人力資本水平,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相適應的各項能力,增強流動意愿和流動能力,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實現。因此,高校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城市的時候,應該考慮能否將個人的興趣、專業與工作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發揮出個人的所學所長,使個人效用達到最大化,同時也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文中畢業生數據為齊魯人才網正在發生求職交易的市場化數據。
閱讀量:73.4W
打開“閃電新聞”看評論